這一步,改變的開始 苗栗縣公館國中呂佳玲老師在當初剛教書時,認為自己就像大部分一剛開始的老師一樣,比較年輕、也比較有活力,對於教學就以中規中矩為主,她自認自己不是一位非常有創意的老師,從以前唸書時,就是苦讀,她認為自己的過程很辛苦,唸書時很不快樂,當考上了第一志願後,跟其他更聰明的同學競爭,自己幾乎一路都在墊底,她認為這樣的過程,讓學習對她而言是痛苦的,所以,她開始想,「如果我今天當了苗栗縣的老師,我要怎麼去幫助像我這樣的學生?」而開始改變的念頭,就從這裡開始。 在剛開始教學時,呂佳玲總是非常害怕進度教不完,有家長的壓力、考試的壓力,所有事情都擠在一起,讓她不敢鬆懈,而她也認為,似乎她的教學好像總是一樣,好像教不出東西了,於是她開始去進行英語教學碩士進修,而這課程也讓他突破了自己過去的教學模式。 教學想法的激勵與產生 之後開始參加一些教學的座談會後,她開始進行一些有別於以往的教學方式,她告訴大家,當聽到一個很有趣的想法時,都要在當下回去後立刻使用,不然很容易會回到傳統的教學方式,在一開始,她擁有很多顧慮,這樣進度怎麼辦?成效不好怎麼辦?但她開始要求自己,如果課本提到一些特別的主題單元,一定要在教學上有點不一樣,像是上到天氣的單元,她做了一個氣象報導的活動,讓學生擔任主播上台報告氣象的狀況,不只有趣,也能夠訓練他們對於口說的害怕。 呂佳玲也說,當她在讀大學時,沒有特別鑽研教學方式這一塊,她開始利用網路查詢,把好的點子記下來,像是口說的訓練,透過戲劇公演,開始研究如果要執行一個活動,需要做哪些規劃,而學生需要什麼東西?但她知道,分數在現在的社會氛圍裡,是很重要的,她從當老師到現在,從沒有停止過上過課後輔導以及週末的課,因為當升學率沒有達到,家長就立刻將孩子送走了,她能做的,是從身邊的孩子慢慢改變觀念。 ![]() | 呂佳玲的合作學習教法讓學生逐漸發現自己的特質、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透過小組教學了解學習並不孤單。 。照片提供:教學發展中心。 |
|
| 學生的評價,就是老師的歷史。 呂佳玲認為學生對於老師的想法是能夠朔造一位老師的評價的,而在開始希望改變教學時,她認為她的一個困難點在於,她完全沒有瞭解學生到底在想什麼,在他們沒有達到她的要求下,她會更用盡全力去壓迫他們,而當初也覺得這是對的,這是為他們好的,而在她加入輔導學生的團隊後,她才發現,自己過去從來沒有去想過學生們的感受,她開始反思,我能不能讓孩子們多想一點?以他們的角度替他們想。 |
當然也遇過家長對於自己的不信任,但要開始思考要怎麼讓這樣子的家長認為你的能力是可以的?可以把他的小孩教好?對於她而言,家長的指責和控訴,就是轉變和蛻變的過程,因為她的不服輸,所以當在所有人面前被質疑,就要做到讓人心服口服,而在之後,也替自己出了口氣,學生上了好的學校,家長開始改口說還好我的孩子遇到了這個老師。 給予不同的挑戰,相信學生的能力 呂佳玲提到曾經帶過一班學生,整班都非常安靜,選班級幹部提名的時候,全班坐在那邊沒有人提,都不講話,只默默微笑的看著她,她認為教學方式要以孩子的特性來作為考量,慢慢將他們的興趣帶起來,要如何讓英語和生活結合,像上到美食單元時,用專題的方式讓學生們介紹異國美食料理,或是有一個回家作業,她出了介紹怎麼做沙拉,讓同學拍成影片介紹,結果成效非常好,同學們也玩得很開心,當然做活動上會有很多考量,但只要有心,以後都可以慢慢去修正這些活動上的不足。不管是透過閱讀、網路學習、社群網站或是私下請教,這些都是可以在家裡學習的,看了許多資訊後,可以開始思考要怎麼搭配課本去實作, 呂佳玲特別提到,當這些孩子覺得考試考一百分就叫做成績好,我們必須開始思考,這樣子就叫好學生嗎?這樣就是英文很強嗎?希望可以讓他們知道說,不是只有英文考試考得好就是英文好,上課的口說和做這些專題,或是配合著節慶,有一些唱唱跳跳的表演機會,有些孩子很安靜,有些孩子字很工整,或是很會畫畫,但是叫他們上台,他們卻不敢,所以開始用辯論的方式,讓他們能夠有多發表的機會,當他們畢業時,給他們看到這些影片,許多以前英文沒有很好的同學,到了國三,都發現了他們自己的轉變,她知道學生們是很厲害的,是可以有能力完成不同的挑戰,而孩子們的進步也讓她對於教學更加有熱忱。 翻轉國中英語課堂教學-實際教學案例分享 呂佳玲表示因為自己是英文老師,所以對女兒的英語教學也特別注意,將雙語教育從小融入女兒的日常生活中,從中體認到習慣對教學的影響,習慣和語言的input是日積月累的過程,即使無法看見立即的成效,也不能放棄。對於如何證明教學的有效性,呂佳玲重新反思教學方式,與其要求立即效果,不如給學生一些適性發展的空間。 學習的每個階段皆需考量銜接的問題,如何搭建國小與國中英文之間的橋樑是每位國中老師的課題,呂佳玲發現圖形組織和心智圖在國小端早已施行多年,因此開始研究圖形組織並配合合作學習。 六人行、四人行、三人行 一定行 呂佳玲開始將合作學習落實到課堂教學中,透過S型分組,讓學生以六人、四人或三人一組,學生之間有師徒關係,成績最好的學生教成績最差的,課堂分組活動更搭配CP值賺取分數的概念,回答問題時,成績最差的組員回答可以得20分,次弱的組員回答則得15分,以此類推,讓學生透過合作方式學習。合作學習是一種習慣養成的策略,當學生逐漸習慣這個模式,即使把策略拿掉,學生回答問題的習慣已經養成。合作學習也會有執行上的困難,成績好的學生可能不願意教成績差的,但是透過多元的教學活動,學生逐漸發現自己的特質、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透過小組教學了解學習並不孤單。 繪出我的英語藍圖 圖形組織、心智圖、繪本、四格和六格漫畫,不管哪一種圖,只要能幫助學習就是好圖。每一課都配合圖形組織,結合學生的創意,心智圖可以千變萬化,加入片語、句子和時態的概念練習英文寫作,而上台發表則練習口說。四格漫畫是visualize和summarize的利器,學生可以練習闡述課文故事中不同角色的立場;聽力和閱讀皆可與story map結合,學生以story map畫出故事大綱。閱讀寫作與平板擦出英語教學火花,透過Qr-Code 條碼產生器,學生利用平板、jigsaw進行分組合作學習;文法成為繪本主角,將關係代名詞融入繪本,學生分組製作與發表繪本。 Teaching can make a difference 「一個外科醫師,技術不好只會傷害一個人;但一位英文老師,教學不好則會傷害一班30個人。」呂佳玲語重心長說道。合作教學應跟著孩子的特性發揮,學習成效不是不重要,而是應以多元角度來評量,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及書寫能力外,更訓練學生的統整與組織能力、調整個別學習以及融入分組學習氛圍。 翻轉高中英語大解密PBL+學思達 「教學現場需要改變?」已經不再是疑問句了,而是肯定句!這句話是許多老師甚至新手老師們心中的問號,教育現場仍以傳統講述為主、成績導向, 老師三寶「畫線、重點、這會考」是成績主義下的金科玉律,而學生三寶不管是「發呆、聊天、睡到飽」,還是「熬夜、補習、要補考」或是「複製、貼上、過就好」,都是一種教學疲態的弊病。究竟老師的教學要如何在課堂上激盪出新火花,點燃學生的學習動機,新竹市磐石中學戴逸群老師在此次研習營中分享了一套自己的觀點。 現在的學生是digital native,而老師們是digital immigrant,學生們的資訊鏈結能力遠高於老師,當傳統課堂的知識不再能滿足學生時,這時候老師的責任與角色可以是什麼?PBL(Project-based learning)也許是一個可能的答案,PBL是一種有系統的教學法,讓學生透過深入探討複雜議題、精心規劃任務,而學習到特定技能。戴逸群以英文繪本創作教學為例,分享英文繪本教學四大要素,分別是樂趣、實作、反思和創意。為什麼選擇英文繪本?由於學生程度不足,英文小說或新聞不適合,而繪本是authentic reading material且搭配圖像,即使英文程度不太好的學生也可以透過圖片掌握故事發展。 一期一繪的多元教育之旅 英文繪本創作有八大步驟繪本閱讀、角色分析、故事地圖、分鏡故事、繪本共創、成果發表、網路投票與服務學習。繪本閱讀不僅是啟發學生認識多元價值的過程更是激發學生創意與思想的開端。戴逸群與在座老師分享許多有意義的繪本,繪本主題涵蓋多元文化、性別議題、種族議題、戰爭議題、生命議題和環境議題,其中像是與納粹屠殺有關的 “The Whispering Town”,富含教育意義的繪本乘載著一期一會生命哲理。老師作為Facilitator,透過與學生分享多元主題的英文繪本,促使學生討論與思考。角色分析步驟則利用Plot diagram,讓學生了解故事的基本架構;故事地圖(story map)可提供鷹架讓學生練習,指引學生寫作方針,因為好的寫作是planned writing而不是free writing,即使是中文的free writing也是無數次的planned writing的累積。分鏡故事版開始畫圖與台詞編寫,確認學生的圖與文本的連結;繪本共同創作亦是一個writing process,從構想、繪製、修改到定稿。 生命的觸角透過創意延伸 在繪本初步創作步驟分解後,戴逸群分享許多令人驚艷的學生繪本作品。“How to Cross the Cliff?” 陳述生命旅程的無常、“Hopy”觸及自我尋找的議題,而“The Ugly Truth”則融入海洋議題,“Don’t be a Thief”和 “Happy Zoo”展現學生的繪圖創意。到了成果發表階段,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發表繪本的方式,像是廣播劇、上台發表或演戲等。I-Voting評量機制讓學生透過FB社群網站進行按讚投票;服務學習的協同教學與東門國小合作,小學生事先製作中文繪本,高中學生則當場幫忙翻譯成英文繪本,大手牽小手一起進行成果發表。 |